<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工作计划与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9005005/2022-00923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与总结 发布机构 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2-02-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21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2-07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一、2021年科技创新主要亮点

        )高能级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一是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实现重大突破。滨海科创大走廊动建设,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东海实验室创建省实验室方案已经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同意,我市将成为省内第四个拥有省实验室的地市总投资近2亿元的舟山人才创业园开园,其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启用并力争建设成为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中试研发平台。二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实现重大突破。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已完成实体注册,并纳入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省校合作重点项目。中科院岱山新材料研究院建设全速铺开,首批5项新材料项目已确定。

        )重点创新指标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21,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52.370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居全省第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83.7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居全省第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0.6%,居全省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8.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9%,增速居全省第一;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28.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58企业进入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公示名单,创历史新高。

        )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一是科技攻关有新成效。率先出台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办法,发布212项、总金额共10亿多元的需求,项目揭榜率超30%,发布需求数、揭榜比例均居全省前列;2个项目分获国家蓝色粮仓重点研发计划、省对口支援与东西部协作专项立项,均实现我市企业牵头承担该类项目零突破;新实施省级外资研发机构开放式协同创新项目3项,创历史新高。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新成效。科技成果鲜活帝王蟹保活暂养技术360万元实现技术转让,创我市渔农业领域技术交易额历史纪录。全市共受理全市高校、院所、企业等机构的技术合同登记份数141份,涉及技术交易额1.25亿元,技术合同登记份数和技术交易额同比分别增长113.6%161.2%,创历史新高

        “双招双引”取得新进展。新引进投资1亿元以上重大海洋高技术产业项目5个,创历史新高;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5家,其中“启迪海洋科技产业研究院”落户促成总投资10亿元项目签约落地。全年自主申报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28人,完成年度任务指标的186.6%,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6人,同比增长100%,省级人才22人,同比增长69.2%,均创历史新高;新引进“舟创未来”海纳计划人才(团队)69个,创历史新高。入选国家外国专家项目2项,获国拨经费同比增加60%;入选省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11人,实现连续5年正增长;外国人才指数位列全省第四。

        )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有新气象。发布《舟山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舟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舟山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为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和推进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供科技实施路径。打造科技特色的市级科技项目一件事应用场景,以科技业务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推动数字化改革。首次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奖补政策,安排奖补250万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安排奖补1000万元;20211-3季度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223户,加计扣除金额22.26亿元,其中,制造业157户,加计扣除金额20.53亿元211户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9300万元,同比增加1100万元,增幅13.41%2科技服务案例分别被省委办公厅和国家发改委列为典型案例。

        四、2022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围绕打造“全国重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总战略,把握要求、咬定主目标、猛攻突破口、扭住五抓手,确保各项工作稳中求进,力争进中求快,赋能舟山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建设。

        (一)把握要求就是要勇于赶超、善于创新、勤于实干准确把握新阶段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

        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

        1.勇于赶超就是要弄清楚舟山重点科技指标长短板,以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勇气和毅力,在短板勇于赶超,在长板上力争上游,奋力扭转和摆脱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落后局面。

        2.“善于创新就是要想明白舟山在海洋创新领域的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创新思维善挖深挖富矿,力争在重点领域、重点举措上创特色单打冠军

        3.“勤于实干就是要把科技铁军应有实践做到位,坚定决心意志,埋头苦干实干,以科技实干促发展,以科技实效开新局。

        (二)咬定主目标就是要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不松劲抓牢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点。力争2022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其重点指标方面,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8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三)猛攻突破口就是要聚力建设五大高能级创新平台稳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是滨海科创大走廊制定、落实、督查年度工作清单,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构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督查、分头实施的四统一分创新体系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市、县(区)、功能区联动效应。二是东海实验室争取成功创建海洋省实验室,启动总部园区一期50亩工程,实施重大科研项目6项以上,招引科研、技术保障、管理服务等人才100人以上,组建科研团队6个以上三是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要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前期“卡脖子”技术攻关2项以上,做好创新中心总部园区等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四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要建成启用,首批5个新材料项目要投入中试五是舟山人才创业园,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与服务机制,与10余家单位开展合作,签约入驻单位5家以上,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要开展3类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中试服务。

        (四)扭住五抓手就是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五项重点工作

        1. “字为本,科学组织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精准科技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深入实施“科技+产业”行动计划,谋深谋实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突破制约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以组织实施12尖兵”“领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23项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为重点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00项以上,其中省级科技项目200项以上。全年征集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300项以上,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28项以上。

        2. “字为重,全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动能。围绕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和需求,制定、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培育双倍增行动计划,力争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共160家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60%以上。

        3. “字为上,积极开展双招双引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深挖人才“第一资源”,实施“创新人才引育用”行动计划,会同相关部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力争引育“高精尖”创新人才50人以上,引进“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创业项目40个以上、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5个。

        4.“字为要,大力实施科技合作交流拓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外延。实施科技合作“扩圈”行动计划,建设长三角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新引进大院名校2家以上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部署实施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项目10项以上,实施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以上。

        5. “字为先,着力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坚持应用导向紧贴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实施“科技治理与创新服务体系重塑”行动计划,加快形成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坚定放权赋能,深入推行重大科研攻关揭榜挂帅,深度优化科研管理体系;贯彻实施好地方科技立法、科技新政和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代升级科技三定工作法,持续优化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