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专项信息> 行政决策预公开> 征集公告(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索引号 001008009005005/2021-188141
        组配分类 征集公告 发布机构 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1-07-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征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
        发布日期:2022-07-22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各县(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市属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根据《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局编制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现征求你们意见。请于416日前以书面形式加盖单位公章后反馈,电子文档通过浙政钉发送,逾期视无。

        联系人:市亚洲365bet网址_bt365体育官网育_best365从哪能进去高新处 张中杰

        联系电话:0580-228078113587059698(浙政钉同号)。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舟山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48

        附件1

         

        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市统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科协、市税务局、舟山人行。

        定海区政府、普陀区政府、岱山县政府、嵊泗县政府,集聚区管委会、普朱管委会、新城管委会、金塘管委会、六横管委会、海洋科学城、石化基地管委会、航空产业园管委会。

        浙江海洋大学、浙大海洋学院、浙江国际海运学院、新区旅职学院,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同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中船(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附件2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O二一年四月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现实基础.......................................................................... 1

        (二)主要问题.......................................................................... 3

        (三)发展环境.......................................................................... 4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5

        (一)总体思路.......................................................................... 5

        (二)基本原则.......................................................................... 6

        1.强化高原造峰,赋能创新策源.......................................... 6

        2.强化协同攻关,赋能技术高地.......................................... 6

        3.强化以人为本,赋能创新活力.......................................... 6

        4.强化开放联动,赋能高端创新.......................................... 6

        5.强化统筹协调,赋能科技治理.......................................... 7

        (三)发展目标.......................................................................... 7

        三、行动任务.................................................................................... 9

        (一)构筑滨海科创大走廊................................................. 9

        1.建强一体.......................................................................... 9

        1)全力建设东海实验室................................................. 10

        2)创建绿色石化研究院................................................. 12

        3)倾力建设浙大海创园................................................. 12

        4)提升驻舟高校院所创新能力..................................... 13

        2.建特两翼........................................................................ 15

        1)定海科创走廊............................................................. 15

        2)普陀城创走廊............................................................. 17

        3.建好五片区.................................................................... 19

        1)金塘区块..................................................................... 19

        2)定海工业园区块......................................................... 19

        3)绿色石化产业园区块................................................. 20

        4)海洋产业集聚区区块................................................. 20

        5)航空产业园区块......................................................... 20

        4.构筑三宜产城融合区.................................................... 22

        (二)建成四大科创高地................................................... 23

        1.海洋电子信息科创高地.................................................... 24

        2.海洋生物科创高地............................................................ 27

        3.石化新材料科创高地........................................................ 30

        4.海洋智能制造科创高地.................................................... 34

        (三)构建六位一体创新链........................................... 37

        1.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 37

        2.建设海洋创新人才新高地................................................ 40

        3.打造市域高水平创新载体................................................ 42

        4.攻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44

        5.高效促进科技应用转化.................................................... 45

        6.打造科技创新交流合作链................................................ 47

        (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9

        1.精准发力渔业科技创新.................................................... 49

        2.科技赋能旅游产业发展.................................................... 49

        3.创新赋能区域特色制造业................................................ 50

        1)创新赋能螺杆产业发展............................................. 50

        2)创新赋能汽配产业发展............................................. 50

        (五)把准民生科技着力点............................................... 51

        1.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51

        2.科技赋能大健康产业........................................................ 52

        3.科技赋能食品安全............................................................ 52

        四、保障措施.................................................................................. 53

        (一)加强组织领导................................................................ 53

        (二)加大政策供给................................................................ 53

        (三)优化创新生态................................................................ 54

        (四)强化资源保障................................................................ 54

        (五)强化组织实施................................................................ 55

        (六)加强督导考评................................................................ 55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舟山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统筹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打造舟山全域创新体系。制定和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科技创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舟山列为四个舟山建设首位,建立起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海洋科技领跑全省。

        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势构筑。舟山国家高新区创建进入国务院待批阶段,一城、二园、三岛、四校、多院为主的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一批全国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拥有海洋领域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3个,普陀湾众创码头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海洋输电工程技术实验室成为国内唯一专业从事海洋输电领域技术研究机构,全国首个海洋科技岛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获批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浙海科1号、浙海科2号等一批海洋科考船,成为向阳红10号、大洋1号等大洋科考船的母港。全省首个 5G 海洋联创中心建成,5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立项, 舟山首个人才飞地在杭州开园。

        双创策源地磁场效应彰显。舟山已成为全省海洋领域科技创新资源层次最高、数量最集中的地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国家海洋二所舟山研究基地、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强势集聚。

        截止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5.3%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5家,累计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2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3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研发机构设置居全省前列;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市级科创园区5家,众创空间16家;拥有海洋科研人员1100人,引育高精尖创新人才210,“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实现零突破;新入选省海外引智项目115项,入选率居全省前列;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企业143个,营业收入超1000万企业达到13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6件。

        海洋高技术攻关亮点纷呈。围绕多重国家战略在舟叠加实施,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70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5项,实施各类海洋科研项目1200余项,取得一批标志性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出国内首艘 2万吨级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 1”LNG 运输船华祥 8、防污涂料突破海洋船舶防污涂料关键技术、国内首座 90 带动力定位的自升式平台、小黄鱼人工繁殖技术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实现历史突破,十三五期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超143亿元,增速居全省前列。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4

        制度赋能彰显科技治理效能。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推进大会,多项科技创新举措得到国家层面肯定推广。首部科技地方立法《舟山市创新发展条例》出台,为新区双创环境优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舟委发〔202010)等重大改革措施,首次实施企业研发投入的奖补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重点引进潮流能并网发电产业化项目成为世界上首座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商业化示范工程,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充分肯定。创新实施定点、定时、定人的三定工作法,精准服务科技型企业,被科技部向全国科技管理条线推广。全省首个国家级科技惠民项目群岛远程网络医疗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成果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发展路径研究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新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创新突破的决胜时期,为舟山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但是总体上看科技事业发展与省内外先进城市和新区跨越发展的更高要求相比,新区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策源能力亟待突破。虽然海洋科技方面填补多项行业空白,但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相对不足,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还不够多。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与省内其他地市有较大差距。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意识缺乏,有半数大中型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投入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仍显不足,创新动力和活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由于地处海岛、高能级平台缺乏、财政实力不足等客观原因,高精尖海洋创新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引进相比其他地市要困难得多,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最大短板。

        (三)发展环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日益呈现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技术可能对就业、社会伦理和安全等问题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

        技术封锁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前所未有。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中美贸易战对科技发展的环境发生颠覆影响,从国防科技封锁逐渐转向新兴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全方位封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标志着科技创新已进入历史性的新时期。

        重要窗口建设赋予科技创新的使命和责任前所未有。十四五浙江将进入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建设重要窗口新阶段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这些都为书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文化新篇章提供了新领域、新对象、新课题,也提出了更多的新挑战。

        国家战略叠加赋予舟山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前所未有。省委明确提出支持宁波舟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舟山正加快建设富有海洋特色的创新型城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引领,要在道路选择上加强自主创新、重要任务上固链补链强链、创新举措上抢占制高点、研发手段上推广科技云平台,为建设创新舟山注入强大动能。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主线,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聚焦海洋科技主战场,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实施“146”科创大工程,打造一体两翼五片区滨海科创大走廊,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四个舟山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建设,努力把舟山建设成为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二)基本原则

        1.强化高原造峰,赋能创新策源

        聚焦多重国家战略在舟山叠加实施,聚力海洋优势和潜在优势,在四大高地上深度发力,全面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加速催生原始创新成果和海洋创新品牌,加快实现海洋创新领域的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形成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优势。

        2.强化协同攻关,赋能技术高地

        狠抓创新舟山建设,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精准发力,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联动解题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打通创新全链条,强力推进海洋科技攻关,不断抢占海洋技术制高点。

        3.强化以人为本,赋能创新活力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将海洋高端人才汇聚和培育与舟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4.强化开放联动,赋能高端创新

        坚持全球视野、协同联动、创新驱动,构建海洋技术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加速嵌入全球海洋创新版图,汇聚国际国内优质海洋创新资源,以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5.强化统筹协调,赋能科技治理

        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战略引导作用,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的全市域联动、全领域覆盖、全链条布局、全主体协同,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切实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益。

        (三)发展目标

        锚定建成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目标,奋力实现重要科技指标六倍增六提升2025年,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提高到 2.8%,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9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410家、166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 6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于面上投资增幅,技术交易总额达30亿元以上;科普经费达到人均4元以上;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35 万人,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每年递增10%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98人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达 30 万元/人。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度聚焦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石化新材料、海洋智能制造两大战略产业,积极构建由研发机构、标杆企业、产业基地等为实施和承载主体,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支撑的六位一体创新链,建成四大科创高地,打造舟山全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平台量质齐升。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谋划建设滨海科创大走廊,全力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全力建设东海实验室,全力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提升浙江海洋大学和浙大海洋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重点海洋院所和产业创新载体,为四大产业分别搭建一个高水平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主体引育优质高效。瞄准重点海洋产业领域的企业和项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招引力度。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石化新材料、海洋智能制造4个领域,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树立行业标杆性企业典范。

        ——科技应用转化高效促进。坚持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第一工程,打造普陀山科技新品指数,构建舟山群岛新区科技成果联合转化中心,加大本市创新资源、科技成果进行对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让科技创新切实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惠及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科技创新合作深度推进。打造全球海洋科技精准合作升级版,围绕关键技术、前沿科技和重大基础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紧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建设,谋划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布局,加快建成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高端创新团队持续集聚。用足用好现有“5313”等系列人才政策,实施更具吸引力的高端人才集聚政策,围绕四大产业领域,分别凝练一批产业科技支撑项目,打造一支国内顶尖的专家团队,出台一项针对性扶持政策,切实提升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行动任务

        以争创石化产业和海洋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打造一核两延两联全国重要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即以新城海洋科创中心为核心区、延伸到海洋产业集聚区和定海工业园区,联动鱼山岛石化园区和朱家尖航空产业园区。实施“146”科创大工程,构筑一条滨海科创大走廊、建成四大创新高地、打造六位一体创新链,全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全国一流、特色鲜明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一)构筑滨海科创大走廊

        以海天大道为中轴线,谋划建设涵盖南北两侧 1-2 公里范围,西起金塘岛、东至航空产业区的53公里区域,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的一体、两翼、五片区的滨海科创大走廊,重点培育、支撑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智能装备、石化新材料、现代航空产业、海洋文化旅游等六大产业。

        1.建强一体

        一体为新城海洋科中心,即在甬东到海洋科学城打造一个新城海洋科中心,作为滨海科创大走廊的一体。重点在新城甬东区块建设东海实验室(海洋领域浙江省实验室)总部园区,并围绕周边规划建设绿色石化研究院、浙江大学海洋科创园等一系列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以及规划布局科创孵化园区、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园区、海洋科技学术交流中心、高端科创人才居住生活设施等,以产城融合形式,在甬东区块打造科技综合体,形成全国一流的海洋科创中心。以新城海洋科创中心为核心和起点,向东整合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国家海洋二所舟山研究基地、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海洋科学城科创园区、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等涉海高校和海洋科创平台为一体构成新城滨海科创走廊,形成高端海洋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作为滨海科创大走廊的主体。

        1)全力建设东海实验室

        面向浙江大湾区、长三角、海上丝绸之路,以陆海联动为抓手,依托浙江大学、国家海洋二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按照一主两副多点组织架构,遵循政府主导、需求引导、整合汇聚、做强补缺、开放共享、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成为平台型、开放性、枢纽型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浙江省涉海科技人才汇聚高地、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和前沿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一主指东海实验室独立法人实体,承担实验室建设运行的主体责任;两副即浙江大学和海洋二所,为实验室建设的核心依托、合作单位;多点既指总部坐落在浙江的中船 715 所、省海港集团、省海科院、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西湖大学等。

        专栏1 东海实验室重点项目

        海洋环境立体感知。聚焦海洋感知的新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海洋感知前沿技术,支撑智慧海洋的数据基础。在感知技术方面,研究基于声、光、电磁波等的各种远程探测方法和可视化技术,研制海洋传感元器件、声呐雷达装备,研究水声、水下光通信、卫星通信等空海立体网络信息传输手段,突破海空跨介质通信与组网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智慧海洋感知系统在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上的技术支撑。在感知维度方面,将海洋遥感和水下遥测相结合,形成水上、水面、水体到海底的时空四维变化的大范围海洋智慧感知体系。形成的成果和产品催生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环境感知等高端海洋产业,为海洋资源开发、减灾防灾、重大工程建设和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有力支撑长三角和大湾区建设,并可将影响力辐射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海洋智能装备技术。组建海洋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方向,面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需求,聚焦并瞄准水下无人智能观测装备、海洋智能安防与作业装备和深海海底资源自主勘探装备、海洋物流智能调度装备等科技前沿技术,打造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链。

        海洋资源绿色开发。围绕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利用智慧海洋新技术,提升海洋空间综合利用水平,创制海洋渔业新种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化,增加海底资源储备及优化战略布局,拓展海洋权益,研发海洋潮流能、波浪能、风能综合利用技术,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智慧海洋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需求导向、集聚优势资源,以支撑智慧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海洋 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智能装备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建设目标,建设智慧海洋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科考船队及保障基地、海上试验场和服务共享平台五个功能区块。

        2)创建绿色石化研究院

        以培育我省战略科技力量来攻克产业卡脖子技术和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为目标进行布局。自主或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以浙石化为建设主体,通过荣盛集团、天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大连理工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平台凝聚省内产学研创新要素,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化工研究机构及重点企业合作交流,将绿色石化研究院打造成绿色化工领域一流创新基地、高端人才汇集地和产业技术高地,逐步摆脱高端化学品的进口依赖,在产品高端化、过程绿色化、资源集约化方面追赶国际化工巨头,带领我国化工产业高速创新发展、提升关键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3)倾力建设浙大海创园

        落实浙江大学和舟山市校地合作协议精神,依托浙大强大的科技研发和人才储备优势,结合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着力打造产学研合作、创业孵化、科技产业、科技交流为一体,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科创园,力争建设成为浙大在舟山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基地。2021年,实质性启动浙大舟山海洋科创园规划建设的前期工程。

        专栏2 浙大海创园重点项目

        海创园建设项目。在新城甬东区块规划200亩左右土地,由浙江大学联合战略合作伙伴规划建设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科创园,在功能布局上注重对接浙江大学和东海实验室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开发,重点建设海洋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软件编制、硬件选装、集成联调、应用开发以及维保服务)、海洋数字产业、师生创业园区等内容。

        海创园产业项目。海洋经济为主导方向,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绿色能源、海洋信息科技为三大领域板块,重点打造绿色石化、海洋观测设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港航物流建设等七个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助推以人才、科技、产业、政策优势为一体的产业生态链的形成,最终打造一核+三板块+七集群的海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4)提升驻舟高校院所创新能力

        支持浙江海洋大学、浙大海洋学院建设国内一流海洋类高校,推进国海舟山海洋科技研发基地、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服务基地等一批重点海洋院所建设,浙江省水产研究所积极融入省农业实验室,将驻舟高校院所作为创新活力的源泉、高层次人才落地的载体、高水平成果研发的摇篮,成为舟山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和策源地。

        专栏3 驻舟高校院所创新重点方向

        浙江海洋大学。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发展需要,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海洋大学为战略目标,努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智载体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围绕国家海洋战略目标和舟山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能满足多种海洋试验需求的大型实验设施群和国内第一个海洋科技示范岛。努力建设具有浙大特色的一流海洋科学与海洋学,搭建校内相关学科会聚交叉平台。依托浙江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和舟山海洋区位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重要的海洋科教中心。

        国海舟山海洋科技研发基地。主要建设中国海洋科考保障基地深海资源勘探与装备技术研发基地等,力争经过3-5年的共同努力,将国海舟山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集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为一体的科研基地。

        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服务基地。主要建设与我省海洋强省相适应、与服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举措相匹配的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服务保障体系,组建我省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专业队伍,建立省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服务基地,逐渐形成近海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开展油气等海洋矿产能源资源勘探和远洋综合调查的能力,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地质保障。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围绕海水养殖、海洋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渔业环境监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为浙江海洋渔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渔业经济建设。积极融入浙江省农业实验室建设,争取在舟山设立分中心。

        2.建特两翼

        以在本岛西部构建定海科创走廊,本岛东部构建普陀城西科创走廊作为滨海科创大走廊的两翼,与一体紧密连接,形成滨海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主轴带。

        1)定海科创走廊

        以位于盐仓区块的定海海洋科学城为核心,向东西两翼拓展,东接新城滨海科创走廊,西至金塘片区,向北辐射定海工业园区区块,向南带动摘箬山岛、盘峙岛等南部诸岛,构建一城一院三园一带空间结构,串联定海科学城、舟山海大研究院、双桥高新技术产业园、船舶高新园、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创业、定海湾文旅创意产业带,形成定海科创走廊。

        专栏定海科创走廊重点项目

        定海海洋科学城。位于盐仓鸭蛋山北侧,总占地面积0.8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定海科技大楼、金鹰鸭蛋山工业园、盐仓工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是联动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的主体区、核心区。以海洋电子信息、军民融合、海洋文创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打造国家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科学城二期建设,该项目位于盐仓街道昌洲社区,地块东侧为昌洲大道,南侧为金鹰工业园,建设用地约262亩,重点培育海洋软件及信息服务、海洋信息装备制造、海洋立体观测技术和装备等高端研发制造业以及军民融合产业等。

        舟山海大研究院。着力整合区域内定海区经科局、定海区海洋科技创业中心、院士工作站、浙江海洋大学、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舟山分中心等平台及区域外资源,致力于凭借高校独有的智力资源和学术专业优势,培育适合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和团队,实现资源充分共享。

        双桥高新技术产业园。位于国际粮油产业园内,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高端塑机螺杆、高端船汽配等项目,打造高端智能制造园区。

        船舶高新园。位于定海工业园区,面积11.9平方公里,以船舶修造、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重点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园区内各类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船舶高新区在全省排名。

        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依托绿色石化产业优势,谋划建设占地1万亩左右的马岙及金塘北部石化新材料产业园,积极引进金浦集团百亿级合成材料项目以及中航国际复合碳纤维材料、中石化工高性能材料等项目,加快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定海湾文旅创意产业带。以定海晓峰岭隧道为起点到定海海滨公园,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及创意设计众创空间等,并辐射带动东岛、五奎山岛、摘箬山岛、盘峙岛、大猫岛等南部诸岛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文化、休闲、创意等示范岛。

        2)普陀城创走廊

        以普陀区主岛沈芦公路及天吴道以西,329国道以南,临城片区以东为核心,约10.21平方公里,小干岛东部区块约3.96平方公里,总计14平方公里,构建一城三园三区联动共赢的空间格局,以高规格打造普陀未来智创城为目标,重点打造美学健康产业园、数字物联产业园、海洋生物科技园和滨水时尚活力区、涉海总部商务区、夏新未来发展区六大科技相关主题园区,形成具有良好营商环境、全链创新服务、人才数据开放等优势的全国领先的海洋双创高地。

        专栏普陀城创走廊重点项目

        美学健康产业园。以浦西大健康产业园为基地,以美丽产业”“颜值经济为主题,发展海洋化妆品、医美器械、高端医美服务等产业,推进国际化医美产品品牌集聚,构建颜值与内涵并重的制造+服务+营销全产业链体系。

        数字物联产业园。在浦西工业园观头区块,占地35.7公顷,数字物联产业园以数字智慧”“合作创新为主题,定位应用开发、示范生产、检验检测、展示体验四大核心功能,发展海洋数字设备、物联网智慧物流、柔性非标制造等未来数字智造产业,以及大数据服务、工业云服务、数字海洋管理、智慧城市应用等未来数据服务产业。打造特色集群、形成示范效应,辐射舟山其他区块,并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及机构联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海洋生物科技园。在沈家门海洋生物园区块,海洋生物科技园以绿色健康”“创新转化为主题,定位创新孵化、成果转化、精品生产、服务应用四大核心功能,引导水产加工向海洋健康食品升级,引入海洋生物利用、技术转化应用、高端医美育养领域龙头及潜力企业,打造基于海洋资源的大健康特色产业链,并形成资源利用闭环,创建国内领先的海洋生物静脉产业示范园。

        滨海时尚活力区。以原有平阳工业园为建设基础,占地面积24公顷,以海洋文化”“时尚体验为主题,着力未来商业、文化创意、IP经济、体验消费等新兴业态与原产业之间的融合,聚焦特色旅游、特色文创、数字内容、综合商业四大核心功能,集聚人气,带动片区及周边产业发展,增强城市活力,打响区域品牌。

        涉海总部商务区。海上互联”“总部经济为主题,发挥自贸区优势,聚焦海上贸易、总部经济和海事服务三大核心功能,重点发展跨境电商、油气贸易、高端商务、港航管理、海员服务等细分产业,与小干岛、保税区及各离岛片区合作联动,构筑新型功能载体,转化配置全球资源。

        夏新未来发展区。规划建设夏新地块,以未来产业”“双创孵化为主题,定位产学研转化、双创服务、数据服务、未来智造等功能,服务现有产业向未来升级的同时,面向未来产业保留充分弹性,生态智慧、有机增长,产城融合、开放合作,联动城西其他区块,并积极与市内外园区、企业、机构合作,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的双创2.0示范园区。

        3.建好五片区

        滨海科创大走廊的科创资源要重点辐射周边五大重点产业区块的创新发展:金塘区块、定海工业园区块、西部绿色石化产业园区块、海洋产业集聚区区块和航空产业园区块,五片区主要承担滨海科创大走廊产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以及承接滨海科创大走廊孵化培育的科创型小微企业的加速成长。

        1)金塘区块

        打造金塘高铁枢纽创新中心,推动石化新材料产业园、中海洋工程装备、中国螺杆检测中心、螺杆产业创新研究院研发中心建设,力争形成螺杆产业集聚资源能力强、科技体制机制优、环境氛围好的螺杆科技创新体系,螺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内领先,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金塘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塑机螺杆产业集聚地。

        2)定海工业园区块

        区域范围面积为72平方公里,东起马岙镇三江码头,西至岑港斧双头,长白水道以南,疏港公路以北,园区核心区块位于舟山本岛西北部的岑港、小沙、马岙的濒海区域,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分为五大产业区块,自东向西依次为临港石化区、港口物流仓储区、船舶修造拆及船配产业区、重装备工业产业区、中小企业集聚区。聚焦创新赋能,高水平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有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石化加工储运基地建设,打造三位一体物流仓储平台,实现临港产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3)绿色石化产业园区块

        根据全市石化产业总体规划,完善园区动拓展区块产业布局图,加快谋划推进绿色石化三期项目,建设省级石化产业配套园区。以浙石化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打造先进信息材料制造高地,规划建设石化产业电子工业园,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及其配套零部件产业,加快推进物流储运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建设。

        4)海洋产业集聚区区块

        作为舟山群岛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块,重点创新赋能海洋清洁能源、港口物流与港航服务、船舶与临港装备、临港石化、海洋旅游、现代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海洋生物和大宗物资加工等八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集聚区二期1600亩产城融合功能区块得到同步开发,LNG冷能利用、LNG罐式集装箱、LNG多式联运等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落户或投产,布局功能性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石化新材料项目形成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5)航空产业园区块

        抓住国家推进低空开放的契机,以航空产业园飞机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落地为龙头,积极引进飞行驾驶培训、空中旅游观光、通用航空基地运营服务及相关科研机构,加强与航天科工集团、国防科技大学等航空领域的顶尖高校科研机构战略合作,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通航整机制造项目落地,重点推进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协同攻关,支持园区企业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航空科技文化体验馆。

        专栏6 “五片区重点项目

        金塘区块。围绕石化新材料、塑机螺杆等产业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重点造打金塘北部及马岙1万亩左右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园,积极引进金浦集团百亿级合成材料项目以及中航国际复合碳纤维材料、中石化工高性能材料等项目,加快新材料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定海工业园区区块。围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重点发展现代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船舶修拆造、高端船舶设计研发与制造、海洋石化加工储运及港口物流业等临港产业,布局海洋工程装备及设计研发、海洋大数据与云计算、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打造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基地。

        海洋产业集聚区区块。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重点推进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3750亩绿色石化拓展区建设,促进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化工原料就近精深加工,并逐步向下游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发展高性能材料产业,力争十四五末初步形成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绿色石化产业园区区块。围绕技术环保、产品品质、产业链延伸等重点承接科创成果,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打造产品、配套设施、环境保护等一体化的绿色石化及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石化产业基地。

        航空产业园区块。围绕航空产业园飞机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落地需求,重点培育发展航空装备及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形成集航空制造与运营、航空金融、保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航空全产业链,打造航空产业小镇。

        4.构筑三宜产城融合区

        围绕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探索产城融合的海洋科创小镇,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工作生活环境,全力打造滨海科创大走廊范围内宜居宜业宜创的产城融合生产生活配套园区,助推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建设。

        专栏7 “产城融合区重点项目

        打造风情活力滨海生态。统筹滨海科创大走廊沿线的定海、新城、普陀三个海湾和定沈水道两侧的三湾两岸,全面贯通滨水公共空间,以沿海快速道、骑行道、游步道绿道为主脉有机联动滨海岸线、海岛港湾、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将滨海科创大走廊全线打造成集特色雕塑、文化展示、骑行慢跑、休闲散步、茶吧漫聊、海塘保护、生态观光、趣味娱乐于一体的滨海风情活力湾和生态海岸带,科创大走廊沿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多元综合体配套建设。适应创新创意和高端人才工作生活需要,优化滨海科创大走廊内商贸休闲设施布局,建设商业综合体、文旅综合体、体育综合体、步行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消费平台,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高端休闲街区,重点推进定海古城商业街区、普陀水街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新城茶山浦水街、半升洞高端休闲街区等新型文旅消费项目改造建设。

        基础教育服务配套建设。优化滨海科创大走廊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有序布局幼儿园、中小学等公立教育机构,新建一批基础教育机构,谋划布局1-2家民办高端国际教育机构,重点满足高端创新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对滨海科创大走廊内学校的建设、重点学校的申报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走廊内聚集。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剧院、体育馆等基础教育配套文体服务设施,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支撑。

        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服务滨海科创大走廊为核心,统筹高铁、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加强滨海科创大走廊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建设,谋划对外联通的城市便捷高效综合交通体系。改善科创大走廊停车设施环境,推进科创大走廊大型公共停车场、P+R停车场、智慧停车项目建设,新增开放停车泊位1万个,促进城市动静态交通平衡发展。

        (二)建成四大科创高地

        围绕一张网、一条鱼、一桶油、一艘船四个一,以一平台、一中心、一团队、一龙头企业、一批攻关项目、一政策六位一体创新生态链为抓手,着力推进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石化新材料、海洋智能制造等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在核心科技力量的培育、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发力,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研究院的创新源头作用,力争全市80%以上科创资源要配置到四大科创高地,着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每个领域争取产出、转化应用5项以上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拉伸形成一批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

        1.海洋电子信息科创高地

        1)目标:围绕一张网在海洋观测感知装备、海上通信装备、海洋大数据、智慧海洋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5G技术在民航维修行业资源共享、专家后台技术服务互援、前台服务共享等方面的应用,助力舟山航空产业园建设,力争催生形成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领军企业。

        2)举措:一是搭建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我国重要的海洋大数据中心、智慧海洋应用示范基地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二是创建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中心。重点开展船舶通导与自动化、船舶与海工平台配套和系统集成开发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推进5GAR技术有机结合辅助航空机务维修飞机应用技术研发,实现海洋电子信息产品的国产化以及船舶与航空产品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开发。形成100人以上研发团队。三是树立一批标杆性企业典范。主动对接大院名所、大型企业集团及知名互联网企业,积极引进培育中船集团、中电科集团、中电海通、华讯方舟等一批涉海电子信息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中船海洋科技、嘉蓝电子、中裕通信、同博科技、易航海等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进一步优化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在现有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专家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纳、集聚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教授进入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强化创新决策咨询、技术难题解决、技术人员培训等企业创新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活动的开展。五是凝练一批产业科技支撑项目。加强机舱、航行、装载等系统自动化研发与应用,重点开展精细观测网技术、海洋大数据智能处理及应用技术、新一代海洋通信装备技术、海洋无人装备与智能导航技术关,重点突破通信导航设备,船用雷达、控制装置等主要船舶电子产品的关键技术,以军用船舶、特种船舶设备为突破口,加快打造自主品牌。积极培育海洋观测探测、海洋大数据应用、海洋卫星通信、船舶电子、海洋无人装备等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海洋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六是出台推进海洋电子信息创高地建设专项扶持政策

        3)产业服务专家团队

        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团队:团队负责人潘德炉,中国工程院院士。产业研究方向:遥感模式识别和应用,沿海水质遥感实时监视和速报的关键技术,沿海赤潮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浙江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徐志伟,海洋电子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产业研究方向:海洋电子信息技术,智能集成芯片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

        浙江海洋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王万良,浙江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产业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

        专栏8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

        基于云-边协同的海洋渔业关键技术与服务。针对海洋渔业大数据智能服务领域,开展云边环境下以北斗卫星和自主海洋卫星为主的定位导航、基于边缘计算的多种终端资源统一管理技术、面向近海/远洋捕捞、渔业资源信息等的异构多源大数据的融合分析和智能发布技术研发。通过把海洋渔业的各个信息节点有机融合,联合开展以跨学科、产、学、研、用结合为特征的合作科技创新,形成基于北斗的云-边海洋渔业及海洋环境观测大数据服务平台,并在国家智慧海洋项目中示范应用。

        浙江海域智慧海洋精细观测网建设与核心装备技术。围绕江海联运、海洋渔业、海岛管理监测、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军民融合安全保障等具有浙江特色的五大需求,通过重点攻关精细感知装备和精细观测组网技术,体系化建设空基、岸基、水面、水中与海底、组网与质控等五张子网,以及系统布局海洋监测装备的产业化,形成应用示范,初步建成浙江智慧海洋建设的基础网和产业发展推动网。

        海洋大数据智能处理及应用技术。围绕资源大集中、业务大协同的总体目标建设全国领先的海洋大数据中心,在此技术上,围绕政务、舟山特色的渔业、海岛旅游、海上航行、军民融合等各类应用,攻关大数据清洗、数据重构、大数据智能融合处理、大数据智能应用知识模型等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打造技术先进、自主安全、资源共享、应用广泛、特色鲜明的海洋大数据应用格局。

        新一代海洋通信装备技术。以实现近远海畅通的海洋通信为目标,基于现有的卫星通信体制,重点攻关北斗天线、北斗导航定位终端、大覆盖半径的卫星收发器;面向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谋划布局未来的卫星通信市场,重点攻关基于全新体制的数字球形相控阵的高可靠、大容量、通导一体的卫星通信终端。

        海洋无人装备与智能导航技术。以无人船、无人艇、水下潜器、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无人装备在智慧海洋建设中具有广泛应用,且舟山具有发展海上无人装备产业的优势。围绕无人装备产业的发展需求,重点攻关全天候智能感知装备技术、无人船或小型船的智能导航技术、船载无人艇技术、海洋监测无人机搭载装备技术、水下潜器定位导航技术等。

        2.海洋生物科创高地

        1)目标:围绕一条鱼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以及海洋功能保健品、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催生形成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领军企业。

        2)举措:一是搭建产业创新综合体。推进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普陀大健康产业园等提升发展,全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创建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以海洋保健品与食品的品牌化、高端化为突破口,重点开展海洋生物医药活性物质基础理论研究与成果产业转化,积极引进高新企业、研究院所开展低值水产品、副产品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海洋生物营养食品、海洋功能保健品、医用食品、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功能材料等,促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并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打造成全国海洋生物创新型科研平台。三是树立一批标杆性企业典范。重点培育海力生集团、大洋世家、丰宇生物等骨干企业,吸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国际国内知名海洋生物领域龙头企业来舟山发展。四是进一步优化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在现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专家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纳、集聚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教授进入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强化创新决策咨询、技术难题解决、技术人员培训等企业创新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活动的开展。五是凝练一批产业科技支撑项目。重点突破基因测序解码、分子作用机制通路、加工副产物资源高效利用、营养功效成分规模化制备、特色营养健康产品开发等关键共性技术。六是出台推进海洋生物高地建设专项扶持政策

        3)产业服务专家团队

        浙江海洋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严小军,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产业研究方向:贻贝、头足类全产业链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贻贝功能基因解码及优良生物性状研究、头足类水产品品种鉴定体系建立,东海海域特色海洋生物活性分子资源开发平台建设。

        浙江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张治针,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产业研究内容:海洋微生物的培养分离,海洋微生物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基于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新药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戴志远,浙江工商大学研究员,水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产业研究方向:水产品保鲜方法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水产品精制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水产品综合利用及功能性食品研究。

        专栏9 海洋生物产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

        系列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系列高档调味品的高效制备与工业化生产技术。重点借助海洋综合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海洋风味(海洋调味品)产业,不断扩大产能、增加品种、强化营养风味,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创新体现在风味评价体系的建立;酶工程、微胶囊化包埋、浓缩萃取、复合调味等多项新技术的应用;设计基本味、辅助修饰味、香味、颜色、状态等解决风味产品加工过程关键问题、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

        海洋资源功能蛋白的提取及衍生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综合利用公司加工的下脚料优势,进行功能蛋白的提取,重点开发胶原蛋白、低聚肽等产品,不断往中间体原料及保健食品方向衍生。主要创新重点包括集聚优势资源,针对性地定制关键生产设备,形成完善的产品操作规程及配套关键指标检测方法,实现清洁化高品质系列胶原蛋白的产业化建设;筛选来源广泛的可利用低值资源,研究抗菌肽、降压肽等活性成本提取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可行性,形成相关产品开发的技术总结,作为技术和产品储备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海洋甲壳质资源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围绕糖类产品开发,重点在海洋糖类的利用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技术攻关,在关键技术瓶颈、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绿色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主要创新重点包括:努力实现海洋甲壳质资源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突破,更好地发挥海洋糖类活性成分的绿色、保健功效。通过市场需求分析,确定海洋糖类产品开发目标和定位。

        大宗海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针对金枪鱼、鱿鱼、虾蟹等大宗海产品精深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研发智能化加工装备,优化产品加工工艺;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从水产加工副产物资源中筛选获得具有特殊风味或功能的蛋白/肽、油脂、多糖/寡糖等活性成分,解析其营养功效和作用机制,并实现绿色提炼和规模化制备,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和适合不同对象的功能性产品,建立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实现资源全利用、零浪费。

        低值水产品高值化利用技术及新产品研发。利用低温酵酿生产技术、微生物协同发酵技术、生物脱腥技术、超高压等技术,重点开发鱼露、鱼精等各类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生物发酵调味品。开展生物表面活性剂菌种的筛选及优化、酶解多肽的分级、脱腥及脱除重金属工艺、生物抑臭技术等研究,建立鱼油生产用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工艺、发酵鱼蛋白生产增效型有机肥的生产工艺,开展示范应用。

        3.石化新材料科创高地

        1)目标:围绕一桶油发展高性能石化新材料,在原油冶炼、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先进信息材料、新材料及精细化工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催生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领军企业。

        2)举措:一是搭建产业创新综合体。以鱼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依托,培育创建绿色石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国际一流、产业集聚、绿色环保的大型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二是创建舟山绿色石化研究院。浙江省绿色化工技术创新中心的分中心,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化工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联合攻关、技术转化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突破关键工艺流程、实现化工绿色制造、带动下游产业升级,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封锁的核心技术,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树立一批标杆性企业典范。加强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大院名所对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培育浙江石化、中海油舟山石化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进一步优化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在现有绿色石化产业服务专家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纳、集聚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教授进入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强化创新决策咨询、技术难题解决、技术人员培训等企业创新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活动的开展。五是凝练一批产业科技支撑项目。围绕高效炼油、芳烃和低碳烯烃原料生产,下游在高新材料以及安全保障领域产业链技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突破高分子合成技术与加工成型技术,发展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包括特种功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改性树脂、新型热塑性弹性体、医用有机硅材料等,着力延伸石化材料产业链。六是出台推进石化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专项扶持政策。

        3)产业服务专家团队

        浙江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吴传德,浙江大学教授,高新材料研究所所长。产业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晶的合成与性质和应用、多金属氧酸盐化学、生物矿化、仿生多孔材料与催化等。合成方法学及天然产物全合成。

        浙江海洋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陈建孟,浙江海洋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产业主要研究内容:油气生产环境安全技术和工程应用,大气和水环境中典型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高级氧化及其耦合过程原理和处理技术。

        中科院宁波新材料研究所团队:团队负责人王立平,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产业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环境电化学-力学/高温服役耦合损伤,深海复杂环境长效防腐与延寿材料服役行为,高温高湿高盐雾海洋环境防护材料体系,先进功能防护薄膜在苛刻环境下的应用。

        专栏10 石化新材料产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

        炼化一体化横向供应链的智能制造技术。针对当前炼化企业普遍存在着各系统之间互相独立,已经形成信息孤岛,并且企业的生产与市场、价格、资金关联较弱,难以实现快速决策、资源配置浪费、企业运行成本高的问题,依托国内外先进的软件系统,建立一体化的企业级智能优化统一管理平台,实现从原油选择、采购、运输、加工、储运到产品生产、产品运输的全流程一体化智能优化控制,优化原油选购、原油移动、产品库存,每年为企业带来至少 30 /吨原油的经济效益。

        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制和应用。围绕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针对重要、典型的反应类型,如氧化、加氢、烷基化、酯化、胺化、缩合和不对称合成等典型反应开展相应催化机理研究,发展催化剂的绿色、简便制备方法及核心工艺技术,揭示催化剂结构、表界面特性对催化剂表界面、活性中心电子态的影响和调控机制,优化反应历程,建立和发展高分辨表征手段,实现对催化反应的理论模拟和预见,开发高效、廉价、绿色的合成与生产工艺。

        聚合物新材料开发关键技术。围绕浙江石油化工 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需求,以提高浙石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开展高新材料开发及结构性能研究方向工作,包括生产工艺的优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生产的控制、加工应用工艺优化控制等内容,并深入开展高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研究,为开发高端化产品、提高通用料档次,实现浙石化化工产品效益最大化。其中包括开展 PCPE100 管材专用料、ES 纤维专用料、聚丙烯纤维专用料、小中空专用料、ABS、橡胶等产品的对标,优化工艺和助剂参数,提高产品性能。

        中海石油炼化板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立足中海油舟山石化实际,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类创新资源,重点突破催化、重油裂解、加氢改质与加氢精制、连续重整、芳烃抽提、苯乙烯等大型生产装置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苯、甲苯、二甲苯、重芳烃等芳烃制品及衍生物(包括石油焦、柴油、工业燃料油、蜡油、石脑油、碳5、溶剂油、液化气、硫磺、己烷)加工技术研发 ,提升千万吨级原油加工能力。

        聚烯烃催化剂-聚合工艺-产品结构与性能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催化剂评价,探究催化剂性能与聚合工艺关系。通过引入不同的杂质及杂质组合,发现杂质对聚烯烃催化剂及聚合工艺的影响。研究聚合工艺稳定生产方法及优化控制,构建聚烯烃结构与性能关系,揭示催化剂-产品结构-助剂配伍性-产品加工性能之间的关联性。以上述形成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开发新型催化剂,形成新产品工艺包。

        4.海洋智能制造科创高地

        1)目标:围绕一艘船在海洋工程装备、高性能高附加值船舶、海上无人装备及水下机器人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催生形成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领军企业。

        2)举措:一是搭建产业创新综合体。围绕舟山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整合相关科技创新服务资源,重点打造舟山船舶与海工装备创新公共服务综合体二是创建海洋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开发和设计,突破智能船舶、绿色节能型船舶、高端配套装备自主研发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打造2个以上创新团队,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队伍。三是树立一批标杆性企业典范。大力推进船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深化“5G+”应用,推动重点船企加快构建集船舶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船企研究中心建设,鼓励重点骨干船企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培育金海重工、长宏国际、扬帆集团、中远船务等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站在行业制高点的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四是进一步优化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在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服务专家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纳、集聚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教授进入产业服务专家团队,强化创新决策咨询、技术难题解决、技术人员培训等企业创新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活动的开展。五是凝练一批产业科技支撑项目。推动浙大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本地高校加强涉船、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国内名院大所的招引力度,加强与中船系708611等船研所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全力突破绿色节能船舶、超大型船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研发制造,加快研发海洋钻井平台、海上工作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配套设备,推进ROV、海底管线电缆检测及维修装置的开发生产。六是出台推进海洋智能制造创高地建设专项扶持政策

        3)产业服务专家团队

        中国海洋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李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产业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安全保障,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工程环境动力学与工程应用。

        浙江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冷建兴,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海洋技术与船舶工程研究所所长。产业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技术与船舶工程,水下遥控机器人,船舶舾装高效组装技术,水下采样与作业工具。

        浙江海洋大学团队:团队负责人谢永和,浙江海洋大学副校长,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负责人。产业主要研究方向:船舶现代设计技术研究,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船型开发技术研究。

        专栏11 海洋智能制造产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

        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领域应用产品系统研发。开展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舰船识别等特定场景的目标识别,PCB板检测、零部件外观检测等工业制造中的缺陷检测,以及特种车辆辅助驾驶,突破重要核心技术,深化相关领域产品体系研发,形成具有关键性、独特性的技术体系。

        氢燃料电池以及高效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面向车辆、船舶、无人机等应用场景,重点开展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电堆、集电器、供氢系统等核心器件相关技术研发。利用天然气、工业副产气、清洁能源等能源优势,积极开展高效低成本制氢、安全可靠的氢储运技术和装备开发,力争在轻量化高压储运氢装置、高效液氢制备储运装备、氢能安全利用、氢燃料电池集成和分布式能源应用等方面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海洋大数据系列产品及多领域应用研究。以数据资源服务产品、算法模型产品、应用开发服务为发展方向,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与模式创新,创建海洋数据资源目录体系,研发面向各类用户的数据分发共享平台,形成提供原始数据、再生产数据服务的能力,形成多品类应用开发与拓展能力,打造面向海洋多领域应用的产品集群。

        海洋承载平台的多设备协同组网监测系统研究。以多设备协同组网技术、多模式目标融合识别技术为关键技术基础,开展基于岸端、岛礁、海上平台乃至船舶等承载平台的多设备协同组网监测系统研究,和基于雷达、视频等设备的目标识别算法研究,构建面向不同目标的深度学习模式,提高目标识别精度,提升海洋事务科学决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

        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及装备研发。通过突破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船舶上应用的关键信息技术,实现船舶的机舱自动化、航行自动化、机械自动化、装载自动化、修造自动化,并实现航线规划、船舶驾驶、航姿调整、设备监控、装卸管理等,提高船舶的智能化水平。

        (三)构建六位一体创新链

        构建企业创新主体、创新人才高地、高水平创新载体、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交流合作六位一体创新链,补齐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配置、产业创新服务、科技攻关与转化、高端智力引育、创新资金投入等领域的短板。

         

        1.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

        1)目标:以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深化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凤凰行动,加大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十四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860家。

        2)举措:一是加快健全企业内部研发体系。大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军型企业、高成长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引导涉海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密度和创新密度。二是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推进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设立舟山市产业科创基金,做优科技市场,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衔接。三是全面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企业家创新素质提升工程,强化企业家创新意识,提升制造标准、产品质量、行业品牌,造就一批舟山制造名企、名品、名牌。四是加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协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县(区)、功能区新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家以上,力争实现全市区域优势产业综合体全覆盖,建设舟山市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网上服务平台,力争与科技大市场、创新券管理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等进行互联互通,实现统一发布综合服务体各服务平台的信息。

        专栏12 十大市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船舶通导与自动化、船舶与海工平台配套和系统集成开发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开展研究,实现海洋电子信息产品的国产化和船舶产品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开发。形成100人以上研发团队。

        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发酵、纯化、功效评价、制剂加工、分析检测等功能模块方面开展研究,形成设备总值4000万元以上,科研服务场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积极面向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小/中试研发、技术熟化、技术论证、样品试制、小规模生产等创新服务,确保水平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

        海洋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开发和设计,突破智能船舶、绿色节能型船舶、高端配套装备自主研发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方面开展研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站在行业制高点的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石化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岱山产业特点,根据技术工程化、人才国际化、产业属地化的发展思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通新材料研究-工程化关键技术突破-示范应用-产品商业化的转移转化通道,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全力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塑机螺杆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材料氮化热处理、表面金属处理、加工精密度等关键技术难点开展特色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以第三方运营机构作为综合体运营主体与政府形成“1+1”高效协作模式推进金塘塑机螺杆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及产业化。

        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引进基因检测、互联网医疗、海洋生物保健、健康养老辅具、高端医疗器械、健康环保等大健康产业项目方面开展研究,打造成为科创项目孵化培育试验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到2025年,孵化企业超过80家。

        海产品养殖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贻贝养殖新型浮球试验生产及推广、新型贻贝养殖用绳试验生产及推广、织网自动穿梭机研究及应用等贻贝养殖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特色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开展研究,推进舟山海产品养殖产业规模化养殖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

        远洋渔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鱿鱼制品产业链、金枪鱼制品产业链、秋刀鱼制品产业链三条产业链方面开展研究,打造三支主攻方向精准、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团队,集中并借助力量实施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快重大科技攻关,为舟山远洋渔业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服务和科技支撑。

        汽船配技术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引领舟山汽配行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承担舟山汽配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任务,牵头组建舟山汽配行业产业创新联盟,引领舟山汽配行业可持续发展。

        舟山国际海事服务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无人机+水尺计重、出入境船舶网上预报预检、供油船舶诚信免检等创新应用方面开展研究,聚焦船东、船舶、船员服务,打造海事服务互联网生态圈,推动北斗系统在国际海事服务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

        2.建设海洋创新人才新高地

        1)目标: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有机衔接,统筹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一起抓,加快建成长三角海洋科创人才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引进海洋高精尖人才300名以上,培养专业技能人才5万名以上,引进高校毕业生5万名以上,新增高校院所平台20个以上,吸引海洋人才项目200个以上。

        2)举措:一是引育高层次海洋创新人才。拓展海内外引才渠道,推进海洋领域工匠培育工程,构建高精尖缺海洋创新人才开发目录,依托重点院校、海洋赛会、人才工程、人才飞地、名企创企等海洋领域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实施舟创未来海纳政策。加大科技创业扶持力度,建成浙大舟山海洋科创园等6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科创园区和15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打造形成绿色石化、海洋电子、生命健康等一批特色人才创业园区。三是创建海洋人才平台科创高地。放大产业平台引才效应,加快人才飞地项目落地,加大高校平台招引力度,打造涉海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市单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

        专栏13 海洋创新人才高地重点项目

        舟山人才创业园和现代海洋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园区。总投资5000万元,园区占地面积48.51亩,建筑面积近20000,一期项目设计改造面积8232。项目由园区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创新创业区块、公共科技服务区块、展览展示等四大核心区块组成,并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其他相关配套附属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海洋生物中试基地。

        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依托浙江海洋大学及其在舟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以海洋产业集聚区明珠广场科技创业大楼及其周边区域为核心,以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基础,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250亩,重点支持海洋生物、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绿色化工安全环保、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到2025年,建成创新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集聚、创新资源聚集四位一体的科技创业创新园区,孵化企业超过80家,转化科技成果80项,培育双创人才800名。

        舟山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总部基地。基地位于新城海天大道998号,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采用一总部四基地建设模式,包括定海基地、普陀基地、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基地、浙江海洋大学基地;采取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创业加速三级孵化服务梯次的打造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双创服务。到2025年,舟山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总部基地配备创业导师40名,孵化创业企业(团队)160个。

        舟山创客邦。由定海区政府牵头、创客邦运营的众创空间,利用创客邦品牌效应,服务初创小微企业,致力于打造“O2O创业孵化+创业投资+创业教育的创业孵化新模式。到2025年,提供创业场地2000平方米,配备创业导师30名,孵化创业企业(团队)160个;成立创业基金2000万,树立行业标杆,并吸纳周边高端人才入园创新创业。

        普陀湾众创码头。采用一园多点模式,设沈家门、东港、鲁家峙3个园区,涉及电子商务、科技研发、旅游策划、文化创意和民宿等领域。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为创业项目提供从孵化、初始创业到初级加速发展的全程支持和服务。到2025年,提供创业场地面积30000平方米,孵化创业企业(团队)320个,集聚创业者500多人,带动就业2500多人。

        3.打造市域高水平创新载体

        1)目标:通过五年时间建设,我市海洋科研设施平台建设与运行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并逐步形成完善的海洋科学试验合作与共享开放机制,全面提升海洋科学研究能力。到2025年,累计拥有省级以上各类海洋科技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以上,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西轩渔业科技岛成为具有国内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岛、公共海上科研试验基地。

        2)举措:一是完善建设经费投入机制。转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和方式,建立以财政经费为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以及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科研平台建设经费投入机制。二是建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建立科研仪器设备面向企业、民营研发机构等社会用户开放机制,提升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应用面,提升创新资源共享度。三是完善运行考核机制。从创新能力提升、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利用水平、为社会开展科技服务绩效等方面建立科研服务平台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专栏14 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国家海洋技术海上公共试验场。重点开展海工装备试验、海洋工程测试、海工材料检测、海洋环境监测等海洋科研公共服务和涉海学科的学生教学实习服务,提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海洋信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技术示范应用。

        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及繁育基地。重点开展濒危海洋生物救护中心、重要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主要海洋生物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支撑舟山沿岸渔场修复振兴。

        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现代海洋能源工程装备的设计研发,突破船舶线型设计技术、结构优化技术、减阻降耗技术、高效推进技术,提升船舶智能制造水平与能力,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领域提供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支撑。

        浙江省智慧海洋(湾区)实验室。重点开展用智慧海洋工程及海洋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咨询服务,创新研究智慧海洋工程建设的前沿科学问题,攻关智慧海洋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规范建设智慧海洋工程示范和技术测试平台,支撑浙江省智慧海洋和服务杭州大湾区建设的高端智库以及浙江省智慧海洋人才培养的基地。

        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工程实验室。重点开展油气储运、石化安全工程、海洋油气工程和能源化学工程等技术研究,实现石油天然气储运安全。

        浙江省石油化工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石油化工大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回收技术、石油化工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石油化工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瞄准浙江省石油化工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4.攻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1)目标:深入实施双尖双领计划,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石化新材料、海洋智能制造等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对相关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智能科学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行超前部署,实施一批面向产业未来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十四五期间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0项以上。

        2)举措:一是组建协同攻关联盟。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加快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协同攻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参与重大技术攻关,构建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提升科研攻关的精准性。聚焦四大科创高地和重点产业集群及标志性产业链,编制一批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集成多学科研发体系,搭建项目任务揭榜挂帅”“军令状、科学家领衔的科研模式,采用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选择研发团队,按照重点突破、长远部署、系统推进的要求制定攻坚任务。三是设立产业科创基金。对现有的市科创基金进行升级改造,设立舟山市产业科创基金,扩大基金规模,十四五末力争达到10亿元基金规模。聚焦基金支持方向,重点扶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石化新材料、海洋智能制造等四大科创高地建设及相关产业集群培育。优化基金运作模式,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利用市场化模式进行运作,发挥财政性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带动全社会资本涌入创新领域,激发创新活力。

        5.高效促进科技应用转化

        1)目标: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建成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石化新材料、海洋智能制造等四大科创高地,打造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布局海洋大科学装置,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完善供给、需求、中介、市场运营主体四方合力,集展示、交易、服务、共享、交流五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市场体系,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技术交易总额达 30 亿元以上。每年高校、科研院所依托技术市场发布科研成果100项以上,企业依托技术市场发布技术需求100项以上,每年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18项以上。

        举措: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技技术交易线上、线下双活动,大力开展各类科技成果对接、展示等活动,重点挖掘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分析筛选科技成果实施精准供给、对接,推进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二是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建设。打造长三角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承载先进涉海技术转移转化落户新区,通过主动设计、联合设立合作专项等形式,组织实施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项目。三是强化全市产学研协同。鼓励在舟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优势服务地方,积极承接沪杭甬科创和智力资源辐射,加大科研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100 项以上,攻克一批事关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聚力突破高技术船型和主力海工装备及其核心配套装备等技术瓶颈,加快科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专栏15 科技应用转化项目

        大科学装置项目。谋划大科学装置天罗海网及其东海海域应用示范项目,开展天罗海网关键技术攻关,并立足浙江大学舟山地域优势,开展天罗海网关键技术攻关和东海海域示范应用研究,力争建成国家智慧海洋大科学装置,形成国际一流水准、能满足各种海洋实验需求的实验室群格局。

        舟山群岛新区科技成果联合转化中心。依托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海洋科学城建设管理局,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类共建科技创新载体资源,优化结构配置,加强学科领域横向协调和合作项目纵向管控,统筹建设舟山群岛新区科技成果联合转化中心,全面提升吸引高水平科研成果到舟山转化应用的能力水平。

        6.打造科技创新交流合作链

        1)目标:围绕四大科创高地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精准合作升级版。到2025年,累计实施市校合作项目50项,开放共享科研设施与仪器2500台(次)以上,实施重大国际合作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15项以上,实施军民两用技术攻关项目10项,实施重大科技交流活动15次以上。

        2)举措:一是打造国内合作项目链。充分发挥海洋科学城、浙大海洋学院、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优势,围绕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主动设计和精心筹划,在四大科创高地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项目合作,建立健全相关扶持政策,做好大院名校成熟技术成果的定向、定点对接推介,逐步完善市校合作专项管理制度,加快项目成果转化进程。二是打造国际合作项目链。支持海洋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鼓励海洋技术领域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和领域,重点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智能制造、石化新材料等领域开展精准合作。三是打造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项目链。依托我市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工集团等高校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军民科技融合机制,组建一批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大力开展航空、远洋渔业、海洋电子信息等军民两用技术的协同科研攻关。四是推进重大科技交流联动。举办新区海洋科技创新论坛,开展高品质精准对接服务,重点参与综合性科技会展,承接举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创造条件为企业家提供转型升级与科技合作的新机遇,培育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名片,全面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

        专栏16 科技创新交流合作项目

        智慧海洋协同创新中心。采取飞地孵化器模式,重点打造三位一体的国内外引进、孵化、培育、转化科技成果转移机构。重点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及项目、人才的引进,助推我市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到2025年,引进高端人才50名,引进高科技项目团队5个。

        基于数字比例阀的水产品低氮耗深冷速冻智能化生产线研发。联合浙江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流体技术传动和控制研究所,开展液氮速冻生产线的关键技术研发,研制出低氮耗液氮深冷速冻智能化生产线并实现产业化,提高冷冻水产品附加值,提高我市水产企业效益。

        基于分子设计的海水鱼类育种技术引进、体系创新与应用。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开展黄姑鱼生长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与鉴定,构建黄姑鱼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建立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开发出黄姑鱼优良品系(种)配套养殖技术,提升我市海水鱼类的分子育种技术整体水平,推进海水鱼类的良种化进程。

           (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精准发力渔业科技创新

        发展重点:围绕一条鱼全产业链,科技赋能舟山渔业数字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打造数字+”渔业,重点推动在传统捕捞、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完善从养殖、捕捞、精深加工、高值化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冷链物流、仓储配送、贸易增值整个产业链条,打造数字工厂、数字交易平台、数字养殖渔场等新业态。

        实施路径:捕捞环节,重点攻克远洋渔业智能精准捕捞、高效节能光诱品质追溯等技术,提升鱿鱼、金枪鱼等远洋捕捞技术与装备水平。加工环节,重点研发与集成水产品智能化加工新技术及关键装备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5G+智慧水产加工新模式;研发与集成船载加工新技术与新装备,建立海洋渔获物捕捞与船载加工体化海上移动生产新模式。冷链物流环节,以---运冷链模式为依托,突破海洋渔获物海陆联动冷却冷冻冷藏程品质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渔获物保鲜保质标准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的现代水产养殖模式,重点做大做强高端海鲜种类的科学育种与绿色养殖规模,加快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大力培育引进渔业科技企业,全面打造科技引领的新型渔业发展模式。

        2.科技赋能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重点:以引进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和新要素为导向,着力发展观音文化、山海景观、渔村风情、滨海度假等特色旅游,深入推进邮轮、游艇、海钓、康体、禅修等时尚旅游产业,形成以海岛休闲度假和佛教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产品体系。

        实施路径:重点实施海洋旅游大数据与可视化技术研究、海岛花园城市景观开发与管理技术研究、海洋观赏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以及海岛旅游城市互联互通旅游平台研究等项目,注重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旅游新业态,优化海洋旅游开发管理平台技术,从而实现海洋旅游的可视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3.创新赋能区域特色制造业

        1)创新赋能螺杆产业发展

        发展重点: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紧抓金塘塑机螺杆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构建螺杆产业集聚资源能力强、科技体制机制优、环境氛围好的螺杆科技创新体系,螺杆市场全国占有率达到80%以上,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德国等先进制造业国家的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塑机螺杆产业集聚地,力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螺杆之都

        实施路径:围绕打造世界塑机螺杆行业领导者的战略方向,重点开展标准化机筒的智能制造项目,超耐腐蚀、超耐磨的合金粉末材料研发,超临界流体发泡成型技术在机筒、螺杆及其配件上的应用和产业化,机筒螺杆的数字化自动设计和仿真系统的研发等重大专项技术与产品的联合攻关,助推金塘塑机螺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创新赋能汽配产业发展

        发展重点:建设舟山汽配行业先进制造技术的示范基地,牵头组建舟山汽配行业产业创新联盟,为企业聚集高精尖人才提供科研平台,促进企业全面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本地汽配行业技术培训、交流和成果推广工作。

        实施路径:重点开展金属精密塑性成形加工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将开展包括精密冲压自动化生产线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离散型加工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精密锻造成形技术及工艺的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新型电控压缩释放式发动机制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新型高可靠性活塞冷却喷嘴电磁阀开发等在内的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不断促进企业核心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的提升。

        (五)把准民生科技着力点

        1.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发展重点: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增产增效,围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可持续化,打造舟山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绿色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舟山农业科研的特色和品牌,加强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加快助力碳达峰,率先实现碳中和,为美丽海岛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实施路径:选择舟山未来三农发展和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关键技术,超前申请和部署一批有基础、有优势的技术研究项目,重点开展农业应用研究、生态保护应用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与转化,突破舟山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助推舟山乡村振兴。

        2.科技赋能大健康产业

        发展重点:建立舟山市生命健康科技联盟,联合开展全市公共卫生领域协同科技研发,肩负起全市生命健康科技攻关的历史重任。积极争取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与宁波、杭州、上海等地优势医疗机构在卫生健康科研领域合作,创建舟山市精准医学研究中心,消化疾病、免疫学、炎症疾病防治研究所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为疫情防控、细菌病原学研究提供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可及性和获得感为目标。

        实施路径:以消化性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防治、骨伤疾病为重点研究方向,持续开展诊疗研究;创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中心提升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学检测、儿童哮喘诊治水平,开展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及发病机制创新研究。依托普陀区大健康产业园,开展一批相关科研项目如开展肿瘤筛查、肿瘤治疗、医美产品研发、女性不孕不育、骨缺损、骨不连等方面的研究项目。

        3.科技赋能食品安全

        发展重点:借力科技赋能食品生态链,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食品产业的应用、实施和智慧监管。以食品检测技术为支撑,创新搭建食品安全智慧检测全覆盖平台。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生命健康为根本,开发食品生产与供应全链条安全保障技术,切实守好舌尖安全的第一道关口。

        实施路径:针对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开展食品生产源头安全、食品制造有害物风险控制、现代物流与冷链过程的品质控制、精装快速便捷检测等技术研究,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食品营养安全技术平台, 实现主要食品在全产业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智能追溯、风险评估,保障全市食品营养与安全供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强各级党组织推进科技创新的本领,确保科技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认真研判各县(区)、功能区目前尚未独立设置科技职能机构现象,克服和改变体制机制不完善,抓科技创新总体能力偏弱的影响。坚持科技创新一把手工程标准,做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办,赋权创新意识强、务实作风硬的领导干部专职负责科技创新工作,以具体负责科技创新工作业务部门、单位为基础,建立健全各类专班队伍,明确权责、稳定岗位,确保在工作机制上不缺位、不漏项,推动科技创新常态长效。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形成一手抓GDP,一手抓R&D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政策供给

        突出加强科技政策的供给侧保障力,以全面实施《舟山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契机,深化落实《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等重大政策举措。科学研判新时代创新需求侧的新态势、新问题、新方向,精准调整政策供给侧的幅度、范围、措施,着力推动数字化改革,通过三定工作法,深化三服务成效,推动政策落实,产生红利实效。促进科技、教育、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充分发挥系统效应和整体效能,稳步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优化创新生态

        突出加强创新人才引育用保障力,坚持刚柔并济因地制宜的方式,开设绿色通道,加快高校院所和企业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加大正向宣传引导,烘托激励创新、诚实守信、宽松自由和容错免责的浓郁氛围,全力支持论文写在海洋上、成果用在海岛中。要主动靠前、细致周到,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和条件保障,着重解决好住房、就医和家属工作、子女上学等生活困难问题,积极营造崇尚创新、敬业奉献、拴心留人的创新生态环境。

        (四)强化资源保障

        突出加强创新资源的全社会保障力,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加大双倍增行动财政激励力度,完善研发后补助、研发准备金、研发风险分担等激励措施,加大创新券对企业研发投入带动力度,力争市、县(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再按 25%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标准给予奖补。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理念,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广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创新资源跟着平台载体走、与研发投入紧密挂钩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提升科研绩效。加强统筹规划,坚持用优质的土地、岸线、海域等要素资源优先配套保障好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五)强化组织实施

        突出加强纵横协同的大格局保障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在全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指挥下,统一思想、凝聚合力,认真做好科技+”融合,在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完成高质量发展指标、区域一体化等方面拧成一股绳,合力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在双招双引、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搭台补短板,优化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逐步构建起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科技创新大格局。

        (六)加强督导考评

        突出加强督导考核的责任制保障力,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科技创新有关指标与年度考核目标相衔接,逐步提高科技创新在市对县(区)年度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把科技创新的绩效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以及优秀企业家的重要依据。突出清廉科技建设地位,重点加强对政策兑现、技术服务、信息宣传、考核评审等重点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推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构建”“的政企关系和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打造风清气正、德才兼备的科技铁军。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充分凝聚共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